为全面深入党史学习教育,按照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的工作要求,立足了解高卓营乡的农村现状,摸清我乡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探索促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、方式和工作思路,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取得实效,我乡进行了深入调研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高卓营乡位于亚洲365bet网址_365bet官网最新网址_365体育官网贴吧县城西南,乡政府驻地高卓营村,距县城37公里,东与苏坝镇接壤,南与永红乡毗邻,西、北部与烟峰镇相接,全乡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。高卓营乡地处高山河谷地带,山地面积占85%以上,平均海拔1198米。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多毫米,年平均气温约17℃,无霜期约200天。辖高卓营、西泥沟、干溪拉达、大院子、大河坝5个行政村,27个村民小组,总户数1848户,户籍人口8255人,常住人口8067人,劳动力人口3954人。全乡耕地面积1.4万亩,林地面积6.6万亩(其中退耕还林1.4万亩),通村、通组公路基本硬化,安全饮水、安全用电全部实现,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8元。高卓营乡属纯农业乡,种植业主要以水稻、玉米、马铃薯、黄豆为主,养殖业主要以生猪、牛、羊、土鸡为主,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、竹笋等。有茶园3383亩,白竹5821亩。2018年,高卓营乡成立卓光农牧专业合作社,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建成光伏电站一座,生猪养殖园一个。高卓营乡共有党支部7个,党员220名,其中农村党员188名,女性党员34名。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支部书记、村主任一肩挑。
二、存在困难
近年来,随着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,高卓营乡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,通过制定政策,编制规划,强化保障,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取得一定成效。然而,我乡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,主要有:
(一)科学规划不足。我乡在乡村建设上虽然编制了规划,但规划存在实际调研不够、科学论证不足、与上级规划同步衔接不够等问题,因此规划的指导性、针对性、操作性不强,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指导意义不大。
(二)资金争取不够。我乡乡村两级办公运行经费有限,较难对乡村建设进行配套。集体经济收入比不上沿海发达地区,无法用于本乡乡村建设。
(三)公共设施落后。我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,设备简陋,共享率低,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。乡村基础设施不配套、不完善的情况依然严重,与民建镇等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,如图书馆、游泳馆、运动场都较缺乏,还不能满足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。
(四)支柱产业支撑不强。我乡各村的农业生产尚未摆脱传统分散的经营模式,主导产业相对薄弱,产业组织化程度低。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还较小,产业链条短,带动能力弱,规模效益不明显。
(五)环境卫生较差。乡场镇街道乱占乱停、乱堆乱放、乱倒乱排、乱搭乱建等现象依然存在,主县道上矿车较多,时有堵塞发生,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、畜禽养殖、化肥农药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依然严重,卫生保洁、绿化养护、设施维护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管护。
三、建议意见
(一) 提前科学谋划,守住耕地红线。在住房建设、国土空间规划方面,由乡政府把关审批,做好提前谋划,科学判断,发挥政策引领作用,投入美丽乡村建设,实现科学布局,合理规划。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,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。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集聚,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,如我乡高卓营村修建易地搬迁楼房。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、用途不改变、质量不降低,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,遵循以人为本、经济适用的原则,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,全面落实节地、节材、节能、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。
(二) 推动“一村一品”,夯实产业支撑。考虑各村的地理区位、资源禀赋、产业发展、历史文化、民俗风情、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,打造能落地落实的“一村一品”,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建设的强大引擎。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,发展精准设施农业、休闲观光农业、精深加工农业,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,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,发展乡村旅游、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,挖掘乡村内部增收潜力,促进农民增收。
(三)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,提升生活环境质量。要通过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、宣传标语等形式,开展宣传发动工作,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,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。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。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,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,重点抓好交通沿线、河道沟渠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。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,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、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。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,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。
(四) 培育文明风尚,提升综合治理能力。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,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完善村规民约,规范村民行为,倡导移风易俗,破除陈规陋习,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。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,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、有需求及时服务,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,整合司法、信访等基层工作力量,加大调处力度,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。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,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,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,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。
乡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,要以农民增收、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,大力倡导移风易俗,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,建设美丽乡村。